那是八年前2016年2月3日傍晚,柯伦巴·格里森修士(Br Columba Gleeson)在爱尔兰波特劳伊斯卡斯尔敦逝世的噩讯传到砂朥越,距他的81岁生日只差一个半月。
八年后的今天,古晋圣若瑟学校的许多校友仍然怀念他,特别在班级聚会和谈起圣若瑟学校旧事时。
詹姆斯·格里森(James Gleeson)1935年3月18日出生在爱尔兰奥法利郡卡伦韦恩民镇的一个农民家庭,是兄弟姐妹中的老大。
他在13岁的稚龄加入马洛和卡斯尔敦的拉萨修士初级训练中心(而取了柯伦巴修士的名号)。完成培训后,20岁的他即启程向东航行到那时许多西方人都不知道的国家。
他在太平的圣佐治学院开始他的教学事业,历时两年。1957年,他来到他常称之为「福州人之乡」的诗巫,并在圣心学校教书,直到1962年他返乡继续深造。
1966年,柯伦巴修士回到砂朥越,并在古晋圣若瑟学校执教,1970年从阿尔拜纳斯修士接过校长职位,直到他1987年退休。
圣若瑟学校在他掌校期间,在各方面,不但在学术上,同时在体育和其他课外活动方面,都取得杰出的表现,致那时学校被冠以古晋(当时行政上称为第一省)的「发电厂」的昵称。
柯伦巴修士和学校教职员,以及学生们有很好的互动,虽然许多学生在学校时会很怕他,因为他在纪律和教学上都很严格。那时候,用藤鞭处罚是平常事。一位学生回忆他「随时随地的纪律」说,他藏在长袖里的藤鞭随时会突然出现。
尽管他在学校很凶,但他的学生大多数,如非全部,对他在他们成长的岁月中,将他们塑造成今天的样子,给他们灌输坚固的道德价值观,都心存感激。他对他的圣召的投入与奉献,实在无可比拟。他和学生及教师们牢固的联系,使他赢得各阶层人士的高度敬仰和赞赏。
他1987年退休后放了两年假返回故乡,和他的兄弟姐妹、家人及朋友们相聚。但我相信,他整个的工作岁月都在他常称为他的「真正的家」的砂朥越,他在老家的朋友已不多,甚至没有了。
1989至90年期间,他回到砂朥越,获得当时的锺万庭总主教邀请到总主教公署担任牧灵工作。《今日教友》也就是在这期间诞生,而柯伦巴修士是促成这份刊物的诞生的关键性人物和驱动力。他也担任圣若瑟学校董事会主席。
1997年,他作出一个艰难的抉择。「受聘」于总主教公署七年后,回到爱尔兰。不因为他不爱砂朥越了,而是因为,他身为家中的长兄,当他看到兄弟姐妹和家人的健康一个一个地恶化,他强烈地觉得要回去和他们和家人团聚。
我清楚地记得他跟我这样说,「有时候我们必须跟随我们的心,而不是我们的脑。不是我对他们的健康能有什么帮助,但是,在这样的时候陪在他们身边是不一样的。」
1997年他回到爱尔兰,驻在离开他的家人比较近的卡斯尔敦的拉萨修院,直到2004年。
回爱尔兰后,他也没停下工作。他不间断地给《今日教友》的专栏《标杆》写文章(1997年至2012年)。这些小品都是他对作为当今的基督徒的意义的个人反思。他文章选用浓缩的字眼,有时还加一小段幽默,使许多基督徒和非基督徒都很容易了解。
那些小故事,总共104篇,后来在2013年被集合成书,书名「活出我们的信仰」。那时的夏长福总主教(今之荣休总主教)指它是「因要分享有关天主教信仰的健康和有益的读物的意愿而诞生;由一位近一生在马来西亚砂朥越育人、广受好评的教师、一位拉萨修会,以轻松和易读的方式呈献。」
从2004年到2012年,柯伦巴修士在贝尔法斯特格拉诺林的拉萨团体服务,我有幸在2010年造访时住在这里,并由柯伦巴修士开车带我游览贝尔法斯特,到卡斯尔敦和诺克圣母朝圣地。相信我,坐在柯伦巴修士开的车上并非没有惊险和悬念的。
在贝尔法斯特格拉诺林之后,他请求长上将他调到卡斯尔敦。他的请求被批准了,2012年他被调到卡斯尔敦的拉萨修院重新担任该中心的主任。
2014年,因为健康问题,他卸下该中心的主任职务,搬进拉萨护理之家,那里的人都很爱他和尊敬他。他常常以幽默的谈话和互动给那里的同住者、护士和职工带去喜乐和欢笑。
柯伦巴修士离开古晋返回爱尔兰后,他曾多次在学生的邀请下重访古晋,由此可见他和砂朥越及这里的人们之间的联系。许多圣若瑟学校校友也不辞路途遥远,在他居住在疗养中心时或他去世后,到卡斯尔敦去探望他和曾在圣若瑟学校服务的其他修士(柯伦巴修士昵称他们—包括他自己—为「东方团队」)–这再次见证了他和「东方团队」触动了那么多的砂朥越人。
砂朥越州为他过去的服务,授予他数个奖章,最后一个奖章是2014年砂朥越庆祝独立五十周年颁的金庆最高荣誉奖章。只有非常少数的非马来西亚公民被授予这项荣誉。
柯伦巴修士于2016年2月3日晚间6时30分(马来西亚时间)蒙主宠召,安息主怀,安葬在卡斯尔敦的拉萨会墓园。
柯伦巴修士确实是一代伟人,充满着大爱,完全的奉献、投入和谦逊,忠诚地捍卫圣洗者若瀚拉萨创立的基督教学校修士们,为「最卑微、失落的和最末的」提供教育的哲理。
为纪念那些拉萨会的修士们和早期的弥赫尔传教士们,圣若瑟学校董事会已在古晋圣若瑟中学的弥赫尔楼,设立了一个生活博物馆形式的遗物馆。
(译文)
英语报道: Br Columba Gleeson: An icon of St Joseph’s School, Kuching